科室动态 - 风湿免疫科

您的位置: 风湿免疫科 科室动态详细

风湿病中医辨证论治之——疼痛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不同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为中医治疗的核心,今天我们运用中医理论来对风湿病疼痛进行辨证,进而因证施治。

    疼痛是患者一种自觉痛苦的症状,是中医风湿病中最常见的症状,风湿病的疼痛主要表现在肢体的关节、皮肤、肌肉、经脉等。几乎所有的痹证均可发生疼痛,如寒痹、热痹、肌痹、骨痹、痛风等,以及属中医痹证规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皮肌炎、牛皮癣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西医疾病,均以疼痛作为主症。

疼痛的病因虽有感受外邪、血瘀痰阻、阳虚内寒等不同,但其病机最终总与经络痹阻、气血不畅有关。疼痛的轻重程度有很大差异,轻者仅有压痛或机体活动时出现疼痛,重者静止时亦疼痛剧烈,难以忍受。

    根据疼痛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的不同,疼痛主要有以下几种。

寒性疼痛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痛,疼痛剧烈,局部自觉寒冷,触之冷而不温,畏惧风寒,遇寒痛重,遇热痛减,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常伴有肢体关节拘急、屈伸不利。舌质淡,苔白,脉沉弦、紧等。

    症状分析:《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性凝滞,人体感受寒邪,经脉气血固而阻滞,运行不畅故疼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入侵,人体阳气受损,失于温煦,阴寒内生,故可加重疼痛。寒性收引,肢体感寒,故可伴有肢体关节拘急、屈伸不利。舌质淡、苔白、脉沉弦、紧等皆为有寒之征。

热性疼痛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皮肤疼痛,局部红热,或自觉局部发热,或触之而热,其疼痛较重,甚者剧烈,或兼身热、汗出、口渴、斑疹,舌质红或绛,苔黄,脉滑数。

    症状分析:人体感受热邪,邪热入里;或素体阳盛之人感受寒邪,邪从热化,邪热充斥内外、气血壅滞,致关节肌肉疼痛或红或热。热盛于内故身热、汗出,热邪伤津故口渴,热入营血则可见斑疹。舌质红或绛、苔黄、脉滑数,亦为火热之象。

血瘀疼痛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皮肤疼痛,疼痛如刺,痛处不移,夜间痛甚,疼痛局部可见肤色紫暗,肌肤甲错,毛发不荣,可触及皮下结节。舌质暗,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

    症状分析:风寒温热邪气痹阻经脉,或因气滞、痰浊阻滞,或气虚推动无力,或阳虚寒凝,气血不畅,而致血瘀,血瘀又致经气不利故疼痛。血瘀为有形之邪,故疼有定处。夜间血行稽迟,故疼痛夜甚。肌肤甲错,毛发不荣,为血瘀内阻、气血不荣所致。肤色晦暗、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等,皆为血瘀之征。

痰湿疼痛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皮肤疼痛而兼肿胀,痛处固定,缠绵难愈,肢节屈伸不利,亦可触及皮下结节。舌质淡,舌体胖,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滑。

    症状分析:“湿胜则肿”。湿邪痹阻,气血不畅,经脉不利,故见关节肌肉疼痛肿胀、湿邪痹阻日久不化,聚而成痰,痰阻关节肌肉,亦见肿胀。湿(痰)性粘滞,故其疼痛肿胀缠绵难愈。痰湿痹阻于筋骨关节,故可见肢节屈伸不利。痰聚皮下可形成皮下结节。舌质淡体胖、苔白厚腻、脉滑亦痰湿之征象。

阳虚疼痛

    临床表现:肢节冷痛,疼痛喜暖恶寒,身体畏寒,肢冷不温,精神不振,常喜踡卧,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症状分析:阴气虚衰,寒从内生,寒凝经脉,气血不畅故疼痛。阳气虚衰,失于湿煦故冷痛,喜暖恶寒。阳气不能敷于肢体,故身体畏寒、肢节不温、常喜踡卧。阳虚神失所养,故精神不振、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皆系阳虚之征象。

    根据不同的中医类证,在专业的中医医师指导下,给予相应的治法,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可达到调理阴阳平衡,祛邪扶正,药到病除的功效。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风湿病中医辨证论治之——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