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病案 - 欧正武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您的位置: 欧正武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特色病案详细

动物类中药常见混伪品的经验鉴别

发布时间:2016-05-16 21:37

动物类中药常见混伪品的经验鉴别

从品种数量上来讲,动物类中药仅占中药的极少部分。但由于来源于动物,价格多数比较昂贵,因此造假使伪就有了较大的利润空间,这直接导致动物类中药的掺假使伪现象比其它类中药更为严重。

水蛭,为水蛭科动物蚂蟥、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干燥全体。三种水蛭中,蚂蟥呈扁平纺锤形,环节密集,体长而阔,背部黑褐色或黑棕色,水浸后,可见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纹;腹面及两侧棕黄色,前端略尖,后端钝圆,两端各具1吸盘。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质脆,易折断,断面胶质状。气微腥。水蛭呈扁长圆柱形,体多弯曲扭转,细小。柳叶蚂蟥狭长而扁,形似柳叶。

伪品多为人工伪制:用淀粉加粘合剂压制成型后染色制成。多仿制成蚂蝗,呈扁平段片状,表面有密集而又有规律的环纹,全体黑褐色。质较韧,折断面颗粒状。入水后易脱色,水液多呈蓝黑色。此外,市场上还常见掺矾水蛭和掺盐水蛭。掺矾水蛭:正品水蛭用沸水烫死后加明矾淹渍,干燥即得。药材质感较沉重。表面色泽发乌,失去水蛭干品的自然黑色光泽;折断时干脆,口尝之则先涩后麻而有刺舌感。掺盐水蛭:用盐淹渍。药材表面常泛有白色的盐霜,口尝味咸。亦有为掩盖盐霜而将其放入墨汁中浸泡后干燥的,此种以水湿润后手搓之易被染成黑色。

珍珠,为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蚌科动物三角帆蚌或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受刺激形成的珍珠。呈类球形、长圆形、卵圆形或棒形。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绿色或浅蓝色,半透明,光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色光泽。取本品以火烧之,有爆裂声,并呈层片状破碎;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浅蓝紫色或亮黄绿色荧光,通常环周部分较明亮。质坚硬,破碎面显层纹。气微,味淡。

常见伪品系用珍珠母或矿石经加工伪制而成。其外形、色彩与珍珠十分相似。主要性状鉴别点,一是伪制品一般比较周正,呈类球形、长圆形或扁圆形;二是火试无爆裂声;三是断面无层纹。

海螵蛸,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干燥内壳。无针乌贼呈扁长椭圆形,中间厚,边缘薄,长9~14cm,宽2.5~3.5cm,厚约1.3cm。背面有磁白色脊状隆起,两侧略显微红色,有不甚明显的细小疣点;腹面白色,自尾端到中部有细密波状横层纹;角质缘半透明,尾部较宽平。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粉质,显疏松层纹。气微腥,味微咸。金乌贼体较大,长13~23cm,宽约6.5cm。背面疣点明显,略呈层状排列;腹面的细密波状横层纹占全体大部分,中间有纵向浅槽;尾部角质缘渐宽,向腹面翘起。

混伪品较多见,均为同科动物的内壳。常见的如白斑乌贼的干燥内壳形似金乌贼的内壳,表面白色或浅黄白色,密被石灰质颗粒,有的周边可见黄棕色或红棕色角质缘。

土鳖虫,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地鳖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冀地鳖较地鳖略大,2.23.7cm,宽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常见的混伪品有金边土鳖和龙虱两种。①金边土鳖,为姬蠊科动物赤边水蠊的干燥全体。形似土鳖虫但比土鳖虫稍长,背面紫黑色而有光泽,背部下半圈有红边,上半圈有黄色金边。②龙虱,又称水鳖虫,为龙凤科动物东方龙虱的干燥全体。虫体扁平长卵形,中央微隆起,前窄后宽,长不超过3cm。背面黑绿色,腹面黑色或黑红色。其主要特征是头前端、前胸及鞘翅两侧有黄色或橘色条斑、足胫端两侧生刺,刺长短不等,其外侧十分膨阔。

桑螵蛸,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团螵蛸”、“长螵蛸”及“黑螵蛸”。 团螵蛸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层膜状薄片叠成,长2.5~4cm,宽2~3cm。表面浅黄褐色,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底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卵,深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淡或微咸。长螵蛸略呈长条形,一端较细,长2.5~5cm,宽1~1.5cm。表面灰黄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带的两侧各有一条暗棕色浅沟和斜向纹理。质硬而脆。黑螵蛸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4cm,宽1.5~2cm。表面灰褐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两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向上翘。质硬而韧。

常见的混伪品为同科昆虫薄翅螳螂的干燥卵鞘,商品称“小螵蛸”。呈略扁的菱方形,长2~3cm,直径1~1.6cm。表面灰黄色至褐黑色,背部脊带隆起十分明显,宽约7mm带两侧暗棕色浅沟不甚明显,尾端腹侧有一上翘的突起。质硬而脆,易折断,无弹性。

团螵蛸饮片中有时可见掺茧现象。即将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混入团螵蛸饮片中冒充。多呈卵圆形,大小不一,表面黄褐色,有丝状物,内有蛹或无。

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略呈椭圆形而弯曲,长约3.5cm,宽约2cm。表面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头部有丝状触角1对,多已断落,复眼突出。额部先端突出,口吻发达,上唇宽短,下唇伸长成管状。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开,裂口向内卷曲,脊背两旁具小翅2对;腹面有足3对,被黄棕色细毛。腹部钝圆,共9节。体轻,中空,易碎。气微,味淡。

常见混伪品为同科昆虫蟪蛄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其外形与蝉蜕相似,呈椭圆形而弯曲,但个头小,长约1.7cm,宽约lcm。表面灰棕色,半透明或不透明,微有光泽。头部有丝状触角1对。胸部背面亦呈十字形裂开,但裂口不向内卷曲。

僵蚕,药材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显粉性,内层亮棕色或亮黑色,习称“胶口镜面”,有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

常见混伪品为金龟甲科昆虫朝鲜金龟甲或铜绿金龟甲的干燥幼虫体。常弯曲成肾形,略扁。表面因粘附石灰而呈灰白色。头部小,环节不明显。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显粉性;内层棕褐色,呈不规则环状。中部空心。

此外,饮片中可见掺入僵蛹混作僵蚕使用的现象。僵蛹为未破茧而出的蚕蛹感染白僵菌死亡后的虫体。略呈卷缩状或不规则块状,表面灰白色,被有白色粉霜,头、足及各节均不清晰。质轻脆,易折断,断面外层白色,较厚,显粉性,内层棕褐色。气特异。本品在浙江、江西、湖南、广西等省的个别地区替代僵蚕使用。

龟甲,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背甲及腹甲。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稍长于腹甲,与腹甲常分离。背甲呈长椭圆形拱状,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棱3条;颈盾1块,前窄后宽;椎盾5块,第1椎盾长大于宽或近相等,第2~4椎盾宽大于长;肋盾两侧对称,各4块;缘盾每侧11块;臀盾2块。腹甲呈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外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黑色,盾片常具紫褐色放射状纹理,腹盾、胸盾和股盾中缝均长,喉盾、肛盾次之,肱盾中缝最短;内表面黄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带血迹或残肉,除净后可见骨板9块,呈锯齿状嵌接;前端钝圆或平截,后端具三角形缺刻,两侧残存呈翼状向斜上方弯曲的甲桥。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常见的混伪品主要有以下两种。①马来闭壳龟,为龟科动物马来闭壳龟的背甲及腹甲。背甲呈椭圆形拱状,高高隆起似面包,中央有1条隆起不明显的脊棱。表面灰褐色,光滑,颈盾较小,前宽后窄,第3椎盾呈六边形,缘盾近方形,臀盾类方形。腹甲呈板片状,近椭圆形,前后两端圆形,两侧无甲桥。外表面黄白色,盾片具黑色斑点。云南省的滇西、滇南热带地区以及广东、广西均有分布。②黄喉拟水龟,为龟科动物黄喉拟水龟的干燥背甲和腹甲。背甲扁平,棕黄绿色或棕黑色,具三条脊棱,中央的一条较明显,后缘略呈锯齿状。腹甲黄色,每块角板上有偏心类方形环纹和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斑块。肱角板外缘较中线处略长(龟板的肱角板外缘为中线的两倍)。

鳖甲,为鳖科动物鳖的背甲。完整的背甲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隆起。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绿色,略有光泽,具细网状皱纹和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中间有一条纵棱,两侧各有左右对称的横凹纹8条,外皮脱落后,可见锯齿状嵌接缝。内表面类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颈骨向内卷曲,两侧各有肋骨8条,伸出边缘。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常见混伪品为同科动物缘板鳖的背甲。呈倒卵圆形,背面明显隆起,深绿褐色,密布颗粒状突起。第1对肋板间有2枚推板。前肋板最大,最后一对肋板的中缝最长。肋骨8对,不伸出边缘。腹面前端颈骨突起呈蝴蝶状。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的干燥体。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灰绿色或橙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和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有的再生尾较原生尾短,且银灰色环带不明显。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咸。

蛤蚧的混伪品较多,常见的有来源于同科动物多疣壁虎、无蹼壁虎、蹼趾壁虎等去内脏的干燥体、鬣蜥科蜡皮蜥、喜山鬣蜥以及蝾螈科红瘰疣螈去内脏的干燥体等。以整体冒充者,其性状与正品易于区别;切片酥制后容易混淆。①壁虎类,为壁虎科动物多疣壁虎等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完整的干燥体外形与蛤蚧相似,但体形较小,头至尾端长约15cm,躯干部被竹片撑开宽4.5~5.5cm。饮片可见残存鳞片极细,背及腹部肌肉极薄。②蜡皮蜥,完整的干燥全体呈不规则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长12~15cm,腹背部宽3~7cm。饮片背部灰棕色,密布灰红棕色镶黑圈的斑点,腹侧有黑色及红棕色花纹。③喜山鬣蜥,本品躯干与尾基部呈扁圆形,长9~14cm。向后逐渐变细成鞭状,不易折断。整体被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鳞片。背面棕色或灰棕色,满布黑褐或棕黄色相间的网纹和浅色圆点,且在背脊两侧常连成深色纵纹。腹部灰色。有的肛前或腹部中央可见黄色块斑(雄蜥)。 ④红瘰疣螈,全长13~17cm。头部平扁,两侧脊棱显著隆起,体两侧各有1排球形瘰粒,彼此分界明显。背面棕黑色;头部、四肢、尾部以及背脊棱和瘰疣部位均为棕红色或棕黄色。尾较弱而侧扁。饮片多呈条状,肉质,易与正品区别。

金钱白花蛇,呈圆盘状,盘径3~6cm,蛇体直径0.2~0.4cm。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内。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白环纹在背部宽1~2行鳞片,向腹面渐增宽,黑环纹宽3~5行鳞片,背正中明显突起一条脊棱,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背鳞细密,通身15行,尾下鳞单行。气微腥,味微咸。

常见的混伪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赤链蛇,为游蛇科动物赤链蛇幼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形似金钱白花蛇,盘径3~4cm,蛇头长椭圆形,前部黄棕色,后部黄白色,蛇头盘在中间,尾端细,纳于蛇口中。背部显灰棕色或红棕色,较宽,为3~6枚鳞片;有多数黄色或红黄色环纹相间,较窄,为1~2枚鳞片。腹部与背部环纹相间。

②中国水蛇幼蛇涂色伪制。将金钱白花蛇的蛇头与中国水蛇的蛇身拼接在一起,并将蛇身涂色伪制而成。呈圆盘状,盘径约3cm,由于蛇头系人为接插的,与蛇颈大小一般不甚吻合,且可与躯干可分离。背部有人工涂色加工的黑白相间环纹,鳞片平滑,具光泽;腹部鳞片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大,易脱落;有尾部,不纳于蛇口中,尾下鳞双行。

③金环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金环蛇幼蛇去除内脏的干燥全体。蛇体卷成圆盘形,盘径2~3cm,蛇头椭圆形,稍大于颈,体鳞通身15行,有的颈部16~17行,背鳞扩大成六角形,背脊显著隆起,尾末端钝圆而略扁。头背黑色,有“∧”形黄纹斜达颈侧。躯干及尾部有黑黄相间的宽环纹环绕周身,两者的宽度大致相等,约为3~5枚鳞片,黄环纹约20~28个。腹部色较淡,气微腥。

乌梢蛇,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本品的混伪品较多见,其来源为同科多种动物去除内脏的干燥体,常混入乌梢蛇药材中或经加工炮制后冒充乌梢蛇或掺入乌梢蛇饮片中出售。常见的有黑眉锦蛇玉斑锦蛇赤链蛇灰鼠蛇滑鼠蛇王锦蛇双斑锦蛇等十余种。混入药材中的,因其无“剑脊”特征而易于鉴别;用以上伪品蛇制成的饮片,其性状特征与正品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①伪品的背部较平滑,无正品“剑脊”之特征。②伪品的背鳞行列都是奇数,而乌梢蛇背部鳞片为偶数列(除去鳞片的饮片可从其脱落痕处观察)。③乌梢蛇的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而伪品的表面则色泽各异,有的还具有各式斑纹。如黑眉锦蛇背部灰棕色,具有黑色斑纹;玉斑锦蛇背部灰褐色,可见黑色菱形斑纹;赤链蛇背部则具狭窄暗红色横斑;灰鼠蛇背部呈棕色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我国各地药材市场流行一种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的乌梢蛇,俗称“黄金头”或“进口乌梢蛇”。其来源为同科动物黑线乌梢蛇Zaocys nigromar ginatus去除内脏的干燥体,主产于尼泊尔、锡金、印度、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我国四川、云南、西藏、贵州亦有分布。本种与乌梢蛇十分相似,切制成饮片后不易区别。主要鉴别点:黄金头体较圆润,背部较宽,背脊顶部突起呈线状,但不如乌梢蛇般高耸;背部黄棕色至黄褐色,肋部淡棕黄色,腹部黄白色。

穿山甲,药材呈扇面形、三角形、菱形或盾形的扁平片状或半折合状,中间较厚,边缘较薄,大小不一,长宽各为0.7~5cm。外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宽端有数十条排列整齐的纵纹及数条横线纹;窄端光滑。内表面色较浅,中部有一条明显突起的弓形横向棱线,其下方有数条与棱线相平行的细纹。角质,半透明,坚韧而有弹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淡。炮制后膨胀呈卷曲状,表面黄色或棕黄色,质酥脆,易碎。揉碎气香。

穿山甲常见的伪品系用硬塑经特制模具压制而成。其大小、形状、色泽及表面纹理均与正品十分相似。火试容易鉴别:正品火烧时有较浓的特异腥气,未烧尽的边缘呈乳白色;伪制品火烧时冒黑烟,并产生刺鼻的臭气。炮山甲伪品少见,但掺假现象严重,常见的有掺矾、掺盐等。系将穿山甲砂烫至鼓起后倒入浓明矾水或浓盐水中浸泡后,取出,干燥,即得。成品质感较沉重。掺矾者折断后,其空隙处有的可见无色透明的结晶,口尝味涩;掺盐者折断后,断面有的有盐水流出,口尝味咸。将掺盐者置烤箱中干燥,其质地反而变软。

阿胶,呈长方形块、方形块或丁状。棕色至黑褐色,有光泽。质硬而脆,断面光亮,碎片对光照视呈棕色半透明状。气微,味微甘。

常见伪品为用多种其它动物的皮熬制而成的胶块。其形状与阿胶类似,表面亦呈黑褐色,但光泽差或无光泽。质硬而韧,不易破碎,碎断面色暗。易发软变形,甚至粘连。有的还带有腥臭气。

质优的阿胶,性状上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外形周正,无缺损,久置亦不变形;表面光滑,无砂眼、起泡;色泽纯正,边缘呈半透明的琥珀色;质地硬脆,手握一块叩击桌面即可破碎;沸水溶化,水溶液(10%)呈红茶色,透明清澈而不浊。

鹿茸片,花鹿茸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薄片。外皮红色或灰棕色,有的有残留的毛茸。切面平坦,乳白色、淡黄色或红棕色,中央密布灰褐色细孔。角尖部切片习称“蜡片”、“血片”,切面乳白色、浅黄棕色或红棕色,半透明,微具光泽;中上部切片习称“粉片”或“蛋黄片”,切面粉白色或黄白色,中间有极小蜂窝状细孔;下部切片习称“芝麻片”或“老角片”,切面灰白色或灰棕色,切面中间具明显蜂窝状细孔。外皮无骨质或略具骨质。质坚脆,气微腥,味微咸。

马鹿茸片蜡片、血片为圆形薄片,切面灰褐色,中央米黄色,半透明,微具光泽。外皮较厚无骨质,周边灰黑色。质坚韧,气微腥,味微咸。粉片、老片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切面灰黑色,中央米黄色,具明显蜂窝状小孔。外皮较厚,无骨质或略有骨质,周边灰黑色,质坚脆。气微腥,味微咸。

鹿茸片常见的混伪品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将鹿角切片冒充,二是用鹿皮或其它动物的毛皮包裹动物骨胶等切片伪制。鹿角片与鹿茸片的主要区别是,其边缘角质化程度高,有的甚至可见齿状突起,外围呈白色,中部焦黄色,孔大且多有破裂。伪制品为类似圆形薄片,厚薄不均,直径1~3.5cm,外皮多呈灰褐色,切面棕紫色或暗红色,无蜂窝状细孔。外皮可剥离。质感较鹿茸片重,坚韧,不易折断。

此外,临床上尚见用有机溶媒提取其主要成分后再晾干,冒充正规鹿茸片出售的劣质品。此种饮片来源无问题,形状也与鹿茸片十分相似,但色泽淡白,蜂窝状小孔较大且多破裂,口尝味淡甚至无味。

牛黄,天然牛黄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3(4.5)cm,少数呈管状或碎片。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取本品少许,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常见伪品系用黄连、大黄及姜黄粉末,加蛋黄、动物胆汁等伪制而成。多呈卵形或类球形,表面浅黄色,体较重,无光泽;断面棕褐色,粗糙,无层纹;无清香气,味苦,入口易化成糊状,嚼之粘牙。无“挂甲”现象。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植物组织碎片。

天然牛黄商品中尚有一种由于未及时加工或加工不当,导致胆汁渗入而形成的次品牛黄,俗称“吃胆牛黄”。 饮片表面呈暗红棕色甚至黑色,质地较硬,断面似胶状,显黑色或墨绿色,同心层纹隐约可见或不明显。无清香气,味苦。一般认为质量较次。

羚羊角,药材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 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微,味淡。镑片为薄片,类白色或黄白色。表面光滑,半透明,有光泽。质坚硬。气微,味淡。刨片为类圆形极薄片,切面光滑,透明或半透明,中央为去除骨塞后留下的类圆形、边缘略带齿状的孔洞。质坚韧,不易折断。

常见混伪品主要为同科动物鹅喉羚羊黄羊藏羚羊青羊的角,直接混充羚羊角或经加工成薄片或极薄片后,混充羚羊角片出售。鹅喉羚羊角药材呈长圆锥形侧扁,弯曲度较大,角尖显著向内弯转。长20~30cm,基部直径3cm,表面灰黑色,粗糙,有明显的纵向丝纹(细小的裂纹)。角的中下部有斜向的环嵴,尖端无环嵴部分较为平滑。饮片切面灰褐色,不透明,与骨塞接界的边缘不呈齿状;黄羊角呈长圆锥形而侧扁,较粗短,尖端略向后弯曲,角尖稍向内上弯(略似S状)。长约20cm,基部长径3~3.5cm,短径2.5cm,表面灰黑色,较粗糙,不透明。自基部向上有10多个密集的斜向环嵴,尖端平滑无嵴。基部断面呈椭圆形,中央为骨质角髓,呈污白色,外面角质角鞘断面桁黑色,二者的结合处微呈齿状绞合。质沉重。无嗅,无味。饮片切面黄棕色,粗糙,因骨塞较大,其类圆形极薄片的中空部分亦大;藏羚羊角长而很侧扁,几直向上伸,弯度很小,近角尖处稍向前内弯。长50~70cm,基部长径5cm,短径4cm。表面黑色,较平滑而有光泽,可见细微的纵裂隙及浅色纹理,自基部向上有横向而等距的环嵴,在前方较明显突出。基部断面亦可见白色骨质角髓。质沉重,无嗅,无味。饮片切面黑棕色,不透明,与骨塞接界的边缘亦不呈齿状;青羊角药材角短而直,形状与羚羊角区别很大,饮片则与羚羊角片较相似,为长短、宽窄不一的极薄片,切面白色或黄白色,半透明,稍有光泽。但有的可见棕黄色条状纹理,质硬而略脆,手拉之易断。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动物类中药常见混伪品的经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