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

健康报:小儿自汗出或可用桂枝汤

发布时间:2015-03-09 11:04

  伤寒全书,太阳病内容居大半,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在《内经》中,用太阳命名小肠经、小肠腑、膀胱经、膀胱腑,但在伤寒原文中,主要涉及到的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以及体表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的病变。

  针对太阳病证,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汗法。针对经证,发汗之法,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

  治疗太阳经证,桂枝汤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方,主治太阳中风证。伤寒论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指出桂枝汤证的成因为风邪袭表;病机为卫强营弱,营卫失和;症状有发热、恶寒、恶风、头痛、鼻鸣、干呕,脉象为阳浮阴弱。桂枝汤以桂枝解肌祛风,温通卫阳,以散卫分之邪;芍药敛汗滋阴,养血和营;桂枝配芍药,一散一收,一开一合,发汗中寓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辛温发散,降逆止呕,佐桂枝发散风寒以解肌;大枣甘平补中,助芍药益阴而和营;炙甘草甘平,即可调和诸药,又可配桂枝、生姜、大枣辛甘化阳以助卫阳,配芍药、大枣酸甘化阴以滋营阴。五药相合,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功效。用药精当,配伍严谨,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为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

  桂枝汤在临床适应症广泛,除治疗外感风邪的太阳中风外,还可治疗鼻炎、汗证、胃炎等病证,但桂枝汤服用后的护理方法很有讲究:一要药后啜粥,啜粥为小口喝热粥,以助汗出;而要温覆取汗,也就是服药后要加盖衣被保温发汗,取遍身微似有汗为佳,切忌大汗淋漓;三要见效停药,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四要不效继服;五要忌食生冷、粘滑、肉面、辛辣等易伤胃阳的、不易消化的、或有刺激性的食物。

  我平时在临床中诊治病人,很少用桂枝汤,因为小儿体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即使外感寒邪,也易转化为热证,因此小儿外感,多用银翘散,如属汗证,也多用双解散。但有次诊察某汗证小儿,无发热、恶寒、头痛等症,但常自汗出,常使衣裳湿透,诊其脉象浮缓,遂予桂枝汤治之,收效甚佳。故此后开始重视桂枝汤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但在临证应用中还应注意:典型伤寒表实证、湿热内蕴证、热毒壅盛证者均禁用桂枝汤。

  而小青龙汤在儿科临床中用于治疗哮喘及慢性咳嗽,是一首常用效方。伤寒原文41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病机的概括。

  小青龙汤由麻黄汤去杏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半夏组成。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利水;桂枝增强宣散寒邪、通畅阳气的作用;干姜配半夏,温化中焦的水寒之邪,治心下水气;细辛温散三焦水寒之邪;炙甘草甘温以守中扶正,芍药酸敛以护肝阴,五味子酸敛以护肾阴,使本方温散寒饮而不伤正气。从仲景治疗寒饮的规律看,干姜、细辛、五味子配伍,是治疗寒饮咳喘的常用配伍,金匮中苓甘五味姜辛汤及其几个变方中均有这一配伍。小青龙汤所治之寒饮临床有如下特点:一为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痰,二是咳吐冷痰,连续不断。

  小青龙汤为辛散峻烈之剂,因此,在服法上要求水煎分三次服,使药力不致太猛,临证对于小儿,更要慎重,以免耗阴动阳。

  我曾经治疗一个哮喘患儿,男性,1岁,喘息10余天,予甲强龙静滴Q8h,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三联雾化每日4次,喘息始终无缓解,一日查房,患儿喘息,活动后加剧,口唇轻度发绀,察其舌象,舌质淡红,舌面水津汪汪,予小青龙汤加减,3剂喘息缓解,但大便秘结,将干姜、细辛量减半,再进四剂,症状大减,惟余微喘。出院予健脾化痰,止咳平喘之法调理,随访一年,未复发。(指导老师:王孟清 学徒:谢静)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健康报:小儿自汗出或可用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