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电子院报第166期第三版第三版详细

妙用经方需“懂辨证”“别阴阳”

正确理解经方医学的辨证体系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我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40余年,一直致力于经方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基于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精深研究,在仲景方剂运用方面具有一些独到的经验与感悟,尤其在经方起沉疴、救治危急重症以及疑难杂症等方面独具特色。

看病辨阴阳,阳气很重要

从中医医疗专业学士到《金匮要略》专业硕士,再到《中医诊断学》博士,我师从多位名医大家,从学习经典到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与经方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并在寻求治则与治法的科学性以及用药配伍的规律性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存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对于阴阳之道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因为阴阳之道无所不在,可以说贯穿于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全过程。

我认为对中医阴阳的理解,也可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个道、一个器,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问题的两个不同层次。“器”就是所谓有形质、有结构的东西,也就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故称作“形而下”。“道”就是那些无形的东西,故称作“形而上”。从道和器这两个层面上认识阴阳,需知道中国传充文化强调大道至简,而阴阳之道就是至简之道。

按照《易经》乾、坤二卦的精神,决定了阴阳两者阳为主导、阴为从属的主从关系。我们需要道法自然,充分认识人体阳气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同样按照《易经》的精神,阳气的强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十二辟卦实质上就是说阳气生、长、收、藏的过程,人的一日、一年、一生实际上也是效法自然,亦是阳气生长盛衰的过程。随着一日时间的不同,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之适应。

经方用得好,效果很明显

《伤寒论》《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医圣张仲景所握,被尊为中医经典。一千多年来,这些典籍一直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书中之方被尊称为“经方”,应用于临床,每每疗效卓著。

张仲景著作所体现的中医治则与治法,蕴含了科学性与灵活性,记录了先人丰富可信的临床经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深入整理、发掘、研究和广泛运用经方,对发展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几年前,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从一家西医院转到我院脑病ICU。这位患者中风术后神志不清已达3个月,因肺部感染而进行气管切开,痰多得可喷到天花板上。药敏试验显示抗生素全部耐药,无抗生素可用。我把脉后认为,老人属阴证范围,在脑海中迅速搜索经方,应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味以温化痰饮兼清热。一周后,患者肺部啰音减轻,痰明显减少。一个月后,患者肺部感染得到控制,切开的气管重新闭,病情缓解出院。所以,我一般会跟学生反复强调:“经方用得好,效果很明显。”

清热损阳气,用时需审慎

熟悉张仲景经方的人,大多知道其中大部分方子是温法的应用,也有寒热并调和清热攻下的。温法是经方应用的主线,具有治本作用,如桂枝汤是群方之祖,运用最为广泛,不仅调和营卫,还可调和阴阳,辨证应用可以治疗内外妇儿等诸多疑难杂病。

对《伤寒论》原著仔细分析可知,四逆汤类方除少阴篇广泛应用以外,其余各篇均使用四逆汤,可知四逆汤主治少阴病的元阳虚脱证。但在六经病的各个阶段,或外感疾病的进展阶段,随时都可能耗竭人体的元阳元阴,都有使用四逆汤的指征。阳气是生命的动力,又是抗病的主力,故凡外感寒邪、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者,皆可用此方助阳气。

如今不少中医动不动就清热、清热再清热,只要是炎症、是感染就用,我认为这完全背离了张仲景的辨证治疗思想。清热是权宜之计,只能治标,如果长期使用清热药和抗生素,会不断损伤阳气,有些重症患者因此致阳气衰竭而亡。这些治法是受到西医抗病毒、抗细菌以及消炎方法的影响,以为只有清热才可达到抗病毒、抗细菌的目的。其实,很多由病毒、细菌引起的病证属中医阴寒证的范围,按照中医的理论,只有使用温法才行。我一般用麻黄汤原方治疗风寒感冒,因其有辛温、发汗、解表作用,服用两三剂药后即可好转甚至痊愈。

《内经》所云“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就是强调一个好医生要懂得阴阳,要知道阴阳轻重,看病才能成竹在胸。如果没有取得好的疗效,不是中医没疗效,而是医生对阴阳理解不,辨证识证不准,以致用药治疗不准确,剂量不到位。从阴阳着手,科学合理运用经方,不管是心脑血管疾病,还是普通疾病,一样卓有成效。(陈新宇)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第166期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