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电子院报第174期第三版第三版详细

心肝脾肺肾,各有补益药

编者的话:五脏理论是中医诊治病症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方剂数不胜数。数千年的典籍著作中,尤以部分名方,因效用显著,被沿用至今。本期我们梳理出以下五种分别对心、肝、脾、肺、肾大有补益的名方名药,供读者了解并遵医嘱使用。

天王补心丹: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是养心安神的代表方。其名字来源还有一则传说:唐代高僧道宣律祖,因每日在天王殿中诵经念佛,过度劳心成疾。“天王”念他辛劳,故在梦中授予此方,专于补心,名为“天王补心丹”。后来,道宣律祖将方剂公诸于世,凡劳心之人,尽可服用。有意思的是,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佛经,末尾有“毗沙门天王奉宣和尚神妙补心丸方”的记载,与传说颇为吻合。

药物组成:天王补心丹以补心、养心、宁心为组方思路,现售成药普遍为生地黄、五味子、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炒酸枣仁、石菖蒲、党参、玄参、丹参、茯苓、制远志、桔梗、甘草、朱砂。

功效: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用于心肾不足、阴血亏少所致的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等。该方主要针对阴血亏少而设,只要病机表现符合本方,临床上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精神障碍类疾病等,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常见剂型:丸剂(蜜丸)、片剂、汤剂。

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儿童禁用;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疾病者禁用。脾胃虚寒,湿邪留滞,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早饱、腹胀等症状的人不宜使用。服药期间,忌饮浓茶、咖啡、烈酒等刺激性饮品。

其他补心名方:炙甘草汤、柏子养心丸、朱砂安神丸等。

逍遥散:疏肝解郁

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医局编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为疏肝解郁的代表方剂。相传,其名“逍遥”取自《庄子》中的“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意为吃了此药,肝气顺通,心情随之变好,烦恼被抛诸脑后,可似神仙般逍遥快活。

药物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

功效: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神疲食少、心情抑郁,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现代医学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乳腺增生、经前期综合征、抑郁症等,也可辨证选用。

常见剂型:散剂、丸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汤剂。

注意事项:月经过多者,易过敏人群,不建议服用逍遥散。服药期间,饮食不宜过多、过饱;慎食油腻、辛辣、生冷食物;忌饮酒或食用醪糟等助湿生热之品。

其他疏肝名方:小柴胡汤、丹栀逍遥散、四逆散、柴胡疏肝散、一贯煎等。

补中益气汤:补脾升阳

南宋年间,时局动荡,兵祸连连,百姓处于饥荒、劳累、忧恐之中,病死者甚多。当时的名医李东垣认为,很多人患病是因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所致的脾胃之伤,由此提出著名的“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之说,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补中益气汤,收录于他写的《脾胃论》一书。

中医认为,人体膈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居留在中焦之气为“中气”,与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息息相关。一旦中气不足,人会感觉没有力气,说话提不上来气,头晕、面色苍白,吃进肠胃的食物也会因中气不“固”而泄泻。脾胃位于中焦,故“补中”多指“补脾胃”。补中益气汤即是用来治疗脾气亏虚及中气下陷导致的各种病症。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慢性腹泻、便溏、脱肛、子宫脱垂,少气懒言、体倦乏力,月经过多、周期提前或淋漓不尽等。其他如营养不良、贫血、慢性痢疾、便血、胃下垂、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均可辨证选用。

常见剂型:丸剂、颗粒剂、汤剂。

注意事项:恶寒发热表证者不宜使用;高血压患者慎用;不宜与感冒类药同时服用;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

其他补脾益气名方:归脾汤、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等。

百合固金汤:养阴润肺

百合固金汤是在张仲景《金匮要略》里百合地黄汤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而来。明代周子干博采众长,首次将其载于《慎斋遗书》,并流传至今,历经数百年,仍是养阴润肺的经典名方。中医认为,肺在五行中属金,肺气不固则变生诸证。百合固金汤以百合、地黄等滋阴润肺药为主,服后阴血渐生,虚火自清,痰化咳止而收固护肺阴之效,固名“百合固金”,取其固若金汤之义。

药物组成:百合、地黄、熟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当归、白芍、桔梗、甘草。

功效: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用于肺阴虚引起的咳嗽气喘、咽喉燥痛、痰中带血或咯血、手足烦热、舌红少苔等。现代亦用于治疗肺结核、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中后期、肺癌、咽炎等辨证属肺阴虚者。

常见剂型:丸剂、片剂、口服液、颗粒剂、汤剂。

注意事项:方中含多种甘寒滋阴药,脾胃虚弱、便溏、食欲不振者慎用。服用期间,忌烟酒及油腻、腥冷、辛辣食物。

其他补益肺虚名方:麦门冬汤、养阴清肺汤、补肺汤、百合知母汤、补肺阿胶汤等。

金匮肾气丸:治肾祖方

金匮肾气丸,亦名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八味地黄丸等,为东汉医圣张仲景所创,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堪称中医治肾的祖方,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增减药味、改变剂量或改变炮制方法等,衍生出诸多方剂,其功效亦有所改变。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将桂枝改为肉桂,干地黄改为熟地黄,取名“八味丸”,其功效由平补肾气衍变为温补肾阳。南宋的严用和在肾气丸基础上加牛膝、车前子以引水下行,后世称之为“济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也是在肾气丸基础上去桂、附两味温燥药,余下六味柔润之品而来,是滋补肾阴之名方。

药物组成:古方为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制附子;局方为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肉桂、制附子。

功效: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气虚衰、膀胱气化不利引起的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恶寒肢冷等。现代医学的慢性肾炎、腰肌劳损、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淋证、2型糖尿病等均可辨证用之。

常见剂型:丸剂、片剂。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肾阴不足见咽干、口燥、舌红、少苔等症状者不宜使用;不可过量及久服;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盐;忌食腥发、辛辣、肥腻食物。

其他补肾名方:左归丸、右归丸、五子衍宗丸、十补丸、六味地黄丸等。

(廖建萍)

作者简介:

廖建萍: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药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室主任,刘绍贵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一批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湖南省中医医院药事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临床药学工作,在中药鉴定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第174期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