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医院新闻综合新闻详细

人间正道是沧桑 ------脊柱一科成立十八年记

发布时间:2018-06-06 10:09

  2018年3月17日,上午9时,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脊柱一科和麻醉科全体人员屏声静气,全神贯注地施行我院第一台“脊柱后凸畸形经椎弓根360°截骨矫形术”。

  手术台上患者男性,69岁。30年前因为外伤导致腰1椎体压缩骨折,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局限,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30年来脊柱后凸畸形逐渐加重,最后导致脊柱向后形成了60°的角,患者腰背部彻夜疼痛,不能站立、平卧,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为了解决病人的痛苦,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状态,必须采用手术纠正后凸畸形,恢复脊柱正常的序列,而手术的关键技术就是“360°截骨矫形”。“360°截骨矫形”技术全程都在脊髓神经和大动静脉旁边操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损伤神经和血管,直接导致病人瘫痪或者死亡。

  历经三个多小时,手术顺利结束。术中出血500ml,患者苏醒后双下肢运动感觉正常。2018年3月26日,患者佩戴支具下床,术后X线复查脊柱后凸畸形已经矫正,脊柱序列基本恢复正常。三十年的卑躬屈膝,今朝终于挺起了腰杆做人!至此,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一科“脊柱后凸畸形经椎弓根360°截骨矫形术”宣告圆满完成,此项技术填补了我院脊柱外科的技术空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跨越。

2.jpg

  

  2000年,时间刚刚跨入新世纪的第一年。时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骨伤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姚共和教授做出了他事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决定:创建脊柱外科。

微信图片_20180531113708.jpg

  姚共和,湖南安化人。湖南中医药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2009年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骨伤科学术带头人,骨伤科学科带头人,湖南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第六届主任委员,湖南省名中医。

  新世纪的湖南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在姚共和教授的带领下,正逐渐驶入发展的轨道,各地市级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将骨伤科作为医院的支柱事业规划发展。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骨伤专业人才也被充实到基层。湖南的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事业蓄势待发,各项新技术、新理论开始应用于临床。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姚共和教授敏锐的意识到: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的发展,亚专业分化势在必行!作为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的脊柱脊髓疾患,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姚共和教授带领刚刚成立的脊柱外科砥砺前行,先后发明了脊髓损伤康复的中药“通督健步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海马全蝎丸”,形成了其自有的脊柱脊髓疾患治疗理论体系“通督法”。目前以上中药和理论思想被广泛用于临床。“庖丁解牛”哲学思想深深根植入他的每次诊疗行为。当年的湖南中医附一脊柱外科,完成了湖南省中医系统手术多项第一:第一台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第一台上颈椎手术、第一台椎间盘微创手术等等。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时逢新纪元,事业蓬勃兴起。

  

  2011年,姚共和教授退休。其建立的脊柱一科事业由其学生杨少锋副教授接棒担纲,时任骨伤科主任卢敏教授担任技术指导。

3.jpg

  卢敏,湖南长沙人。湖南中医药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9年至今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骨伤科学术带头人,骨伤科学科带头人,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骨科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第八届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常务委员。

  2011年,脊柱一科编制床位47张,医师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1人,平均年龄31岁。卢敏教授担任脊柱一科技术指导后,及时提出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并举”的指导思想。并且要求杨少锋主任带领脊柱一科团队,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因为历史的原因,医院当时给脊柱一科的定位是:脊柱脊髓疾患的中医治疗、西医开刀治疗。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迅猛发展,脊柱外科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层出不穷,业务稍有松懈,便可被拉开几条街的距离。同时,医疗安全这把达摩克利斯剑时刻悬在脊柱一科的头顶。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和困局,大家迎难而上,完善了规章制度,规范了操作规程,开始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历程。

  2012年开始,脊柱一科从最基础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做起,不求做得多,但要做得细。只有临床疗效才是病人满意的唯一标准,这种理念深深的根植入脊柱一科每一个人的心中。

  为了更快更好的提高临床业务水平,脊柱一科同时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湖南省湘雅二医院、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展开了横向联系,我国著名的脊柱外科专家史亚民教授、谭明生教授、吕国华教授、王文军教授、王冰教授均应邀在我科进行带教手术、技术指导。历经三年的精心培育,脊柱一科业务能力得到大步提高,逐渐独立自主完成颈椎前路手术、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胸椎管狭窄症减压术、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重度滑脱复位固定术等等高难度的脊柱外科手术。承接姚共和教授打下的基础,脊柱一科开始走入发展的轨道。

  

  姚共和教授为脊柱一科创下了基业,卢敏教授明确了奋斗方向,脊柱一科人承接两位前辈的事业,开启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的新征程。

  2016年4月,脊柱一科搬入新的科研大楼,其编制床位47张,医师8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2人。医学博士2人,医学硕士6人。平均年龄36岁。

4.jpg

  主任杨少锋,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工作经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青年名医。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脊柱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脊柱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院科研大楼竣工使用,医院业务体量要求翻倍增加。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脊柱一科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成为一项新的课题摆在所有人的面前。

  一、明确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本专业的优势病种

  优势病种是可是业务发展的根本。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经验是中医附一骨伤科几代人积累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医附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已经享誉省内外,单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单纯开窗减压手术就已经突破千台。脊柱一科目前拥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成药海马全蝎丸、活血安痛酒、伤速康贴膏,内部协定中药处方“腰痛Ⅰ号方”、“腰痛Ⅱ号方”、 “腰痛Ⅲ号方”,初步形成一整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特色治疗体系。

  二、完善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体系

  脊柱一科人深度挖掘《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筋骨疾病的治疗经验,结合姚共和教授“通督法”理论,卢敏教授“骨正筋柔”学术思想,提出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六经辩证方法”,以经方为基础方,辩证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应用,效如桴鼓。此方法有别于目前临床常用的“气血辩证”、“脏腑辨证”方法理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论治的有效补充。

  三、丰富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技术

  脊柱一科不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內治理论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和研究,同时对中医外治方法进行了合理的规范。在骨伤科祁开泽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将复杂的中医辨证分型简化为“寒湿型”、“血瘀型”、“湿热型”,分别对以上证型施以不同的外治方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2000余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中医特色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法宝,微创技术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利器。

  2016年,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脊柱一科开展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技术。

  椎间孔镜技术源于2000年初,我院在2008年引进此项技术,但因为历史原因,脊柱一科一直没有涉及此范围。到2016年,全国范围内椎间孔镜技术兴起高潮,中医附一椎间孔镜技术已经落后国内至少5年的距离。面对现实的差距和巨大的压力,脊柱一科人知耻而后勇,先后派出聂颖副教授、郭彦涛副教授赴北京、上海、广州学习,当时大家的信念是“用1-2年的时间,走完别人5年的路”。从2016年7月6日第一台椎间孔镜手术开始,截止2018年3月底,脊柱一科完成椎间孔镜手术316台,有效率99.05%,复发8例,占比2.53%,低于目前文献报道的比例。椎间孔镜手术年完成台数位居省内医院前5名,远远领先于省内各级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手术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西医结合微创脊柱外科领头羊。随着技术不断的成熟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各级联盟单位纷纷派出业务骨干前往我科进修学习。我们真正做到了当初的诺言:两年的时间,走五年的历程。

  以优势病种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突破口,逐渐扩大脊柱脊髓疾病的诊疗范围。脊柱一科通过6年的努力和拼搏,怀有敬畏之心,兢兢业业,将我院脊柱外科水平不断推向更高的台阶。

  前行中的脊柱一科,目前月完成手术40余台,其中三类手术60%,四类手术30%。病种涵盖颈胸腰椎脊柱脊髓疾病,技术包括介入、微创和开放。

5.jpg

  祁开泽教授,主任医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名医。长期从事中医骨伤科工作,其对脊柱退行性病变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诊疗经验。

1.jpg

  大道至简

  老子《道德经》云:“大道至简”,意为“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坚持下去,这样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6年来,脊柱一科人秉承“大道至简”的科室文化,坚持将脊柱脊髓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毕生的奋斗事业,坚持“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临床效益”的理念,用心做人,细心做事,逐渐将脊柱一科事业做大做强。6年来,科室手术率从2012年的12%提升到40%,中医针灸使用率达到75%,西成药使用率19%,中医治疗使用率90%以上。

  6年来,相继成功开展我院第一台颈椎椎弓根螺钉手术;第一台胸椎管狭窄症手术;第一台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弯手术;第一台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手术。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患者最大年龄89岁。

6.jpg

7.jpg

  2年来,我们孜孜不倦,将复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简化为“一镜技术”,又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的治疗手段,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医药特点的技术之路。为三百多名患者做出了精心的治疗。

  科室目前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完成国际合作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2篇。

9.jpg

  团结奋进的医师团队

  马克思曾经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人类社会是如此,干事业也同样如此。脊柱一科人,肩负新使命,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人间正道是沧桑!

  链接: 进修医师眼里的脊柱一科

  汤飞明是临湘市中医院骨一科医师。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进修结束之际,他写下了他眼里脊柱一科的医生印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觉得这词好拽。现在却不一样,一年的进修,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回首这一年,有仔细询问病史的时候,有认真查体的时候,有安静听课的时候,有匆忙带病人加检查的时候,有老实站一天手术台的时候,有翻阅书籍文献的时候,等等一幕幕,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李兆勇老师,虽然为科室里的新丁,但每次听到与患者及其家属的谈话,或对学生的疑惑解答中都能显示出其深厚的功底。

  张晓老师,帅的掉渣,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次大查房时病人总说:“张医师,不痛哒,感谢张医师,多亏张医师.这伢子真的不错...... ”

  张超老师,除手术以外,白天基本都能在科室里找到他的身影,先不说其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单就这敬业精神,亦可为我辈楷模。

  郭彦涛老师,医学博士,全天候在医院,无论我是早晨7:00到科室还是6:30到科室,都能看见郭老师坐在电脑前修改学生病例文书或是阅片的身影,“早来一次”和“每天如此”真的无从比较,信念是做出来的。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对待病人感同身受,每一步治疗都力争做到最好,精益求精。

  聂颖老师,传说中生活悠闲,心宽体胖。但在我眼中,任何事情在他主持下都胸有成竹,不急不慢,井井有条,孔镜技术更是独步江湖,突出的椎间盘在他眼里,怎么形容呢,就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面前的经书,轻松一扫,地上干干净净。虽然不曾言语,但从他的脸上就可以看出:呵呵,这些个都是浮云。

  邓博老师,“博”之一字,并不足以形容他,人称“活字典”,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内外还是妇儿,各大经典各种医书都了然于心,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同学,你的这个观点是中医(西医)什么什么书第几版里第多少多少页里的”,那些个研究生都是学霸,但在他这句话面前,呵呵,如头顶响雷,瞬间就懵了,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厉害。

  罗振华老师,良师益友,老学霸、学神,外号“男哥”,因体型结实,满身横肉,经锻炼,达到"T"行身材而得名。我读大学时他给我的印象是:①两个人抬着都费力的办工桌,他一个人夹在腋下就奔走。②学校举行的知识竞赛,抢答时,题目都没念完,他就抢答正确,最后得冠。跟着学习一年,虽然有些工作已经是很熟悉了,但每天和罗振华老师的临床实践中,如查房、询问病史、查体等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能重新发现自己的不足。

  杨少锋主任,无论是个人人格魅力,还是学术水平,就我目前的能力,只能仰望,无以言表,虽然跟我交流并不太多,但每每一句话都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一年里,记忆最深的三个事情:①责任心。在多次上晚班时看见杨主任来阅片、检查病人,最后一次确定第二天手术情况。②孜孜不倦的对专业的追求。2018年3月,杨少锋主任主刀完成的医院首例脊柱截骨矫形术,术中出血仅有300ml左右,其刀下如入无人之境,熟练的技巧和细致的解剖让人瞠目结舌。③谆谆教导。记得有一次PKP手术,杨主任也在场,我本想在杨主任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结果不小心,钻破了椎体前壁,我一下就懵了,接下来怎么办??......杨主任只说,我在这里,没事,大胆尝试,不要怕,实在不行,还有我!!!这是精神支柱,这就是力量

  一年的进修时间短暂但充实,让我受益匪浅,脊柱一科“天地人和,止于至善”的理念和各位老师谆谆教导让我受用一生,感谢各位老师!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人间正道是沧桑 ------脊柱一科成立十八年记